这是我于2004年随笔写下的一些浮想,当时事业受到极大挫折,终于将难以为续的广告公司关闭,所有家当在朋友王德阳的帮助下暂且搬到南四环外一家小制作作坊的工人宿舍,我也在此小住两月,聊以整顿休憩我消褪的意气。
因为是随笔,故不求正式作品般的严谨,只求有片言只语以娱读者。如不做一字修改,或许更有一番滋味,嗐,虚荣是人性最大的敌人。现在更不成个东西了。
昨晚睡得踏实。余阳对生活还是很有创意的,她见我地板膜漂亮,竟建议我打地铺,说是既舒适又浪漫。实在是长达半年多的沙发睡眠越来越困扰我的健康,果然这一夜太美了。瞧这间曾经简陋的小屋,一旦收拾利落,立刻安适爽眼,甚至可说是奢侈了。生活真的是很有信心、很有情趣的!我终于能停下来,安静审视内心,同自己对话了。溥雷有句话:往何处去?往深处去!在我历经困惑彷徨才刚安定的心上又按下了一个肯定音符。
早起看了《罗生门》。对于工作生活我总是这样随性而至,不会安排又不屑安排,我是太凭兴趣的活着了。好影片开篇即拽住眼球,所有环境的铺呈无不源自人物内心最真实、深层、细腻的情绪与感动。一部令人记忆深刻的影片总是以纯粹洗练、真诚坦白的方式扬抑着人性的卑劣与光辉,一切都令人感受那毫不虚伪的、毫不夸张的真实,内在的、深沉的真实!影片中环境随着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发展而展示不同的色彩(虽是黑白影片,但感觉上色彩变化极其丰富)、节奏,或快或慢,或稳或乱,或明丽或秽暗,或纯静或晕玄。
现实生活中同样的客观环境因心绪情感不同、思想阅历不同、甚至潜意识的飘浮不定而色彩纷呈,这许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切身体验。例如在我记忆深处,童年的色彩是灰灰色的,很不调和的夹杂一些色调浓重的红黑黄绿等,有时又是赤白的明晃晃的,感觉总是很古怪,节奏缓缓的旋转的让人晕,这大概是源于儿时有那么深刻的苦难和噩梦陪伴;青少年时代的色彩总体感觉色是分块的,谁也不挨着谁,黑是黑白是白红不是蓝绿不是紫的,节奏嘛多数总是匆匆,像电影中的快镜头,这是我生命中理想主义光芒最盛的时候,尽管也有家庭的事业的情感的忧患,但一切都因着信念十足,竟使我与生俱来的忧郁得以抑制,即使那忧郁不时露头,到底留下的总体是清丽的回忆;岁月的流转,爱情的伤痛,以及后来关于事业的理想的幻灭使生活环境的色彩节奏开始扭结、浑沌,更深层的灰暗、更玄眼的苍白,在钻心刺骨嚎啕绝结后有关色彩的回忆突然发生了断层、空白,脚步越来越乱,越来越缓,终于有了诀别,向着过去,一个断然休止符!《化蝶》最美的部分就是那段死而复生的旋律,舒缓、自由、轻灵,飞啊飞啊,多么美好,三年前当我孤身来到京城后心里飘荡的就是这样一段旋律,整个儿象鸟儿唱着歌在天上飞。记得当时我住在六郎庄老乡家,自己生火做饭、骑辆破自行车奔波在新东方海龙白石桥等地,我的心中就是这么美的旋律色彩,尽管那时老有讨厌的沙尘暴。以后生活的现实环境并不见大的飞跃,但生命中增多的中性色丰满而温润,整体色彩趋向和谐,即便苦难孤寂也是如此,节奏在动荡中有了从容,有了尘埃落定的结实。你说人心是多么有趣的,就说我现在坐在这个充满噪声的院落,又是这般荫翳的天空,可在我感觉中现实环境从未有过如此洁整安静,院中少有的绿,孤零零的红在我眼里似乎全用水洗过一般,那么干净,那么清新,那么楚楚动人。
真是奇妙啊!《罗生门》的场景、环境、镜头、角度、节奏等富于技巧又不做作的组合竟活生生能把人的无以言表的感受呼出来,,竟能把观者深藏的有关环境的记忆以及内心极其玄妙的久远感受呼应出来,我忽然产生创造一个新词汇的灵感,即主观环境。我的回忆中的环境与影片里的环境有着多么相似的地方,都是极其感性的、奇妙的、似乎从人的灵魂底里飘出来的摄人心魄感觉的图片,但它们相同又相对立。记忆中的环境存在于我的主观世界,其产生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而影视作品则对客观环境用人工加工的手法使人产生对应的主观情绪(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过程),这种具有不同的色彩节奏的客观环境因产生需要的主观效果便也可称为主观环境。影片中的环境无论社会大背景,还是“一阵凉风吹过”的瞬间统统服务于影片要朔造的主题、营造的氛围、表现的气质及主人公的心理与命运,其本质均是主观的环境。
影片中的环境拒绝写实,也无法写实,无论时间、空间和人物的情感需求都不允许。然而环境的客观物质性使得影片的环境又必须取材于现实(只有戏曲才讲求写意的形而上的虚构之美)。影片环境的营造为了符合影片的主观需求,必须经过创作者心灵的提炼。然而,影片主观环境的提炼,甚至比艺术作品本身,比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情感(主观)的提炼技巧还要天才的多,因为它是提炼之后的提炼,同时又是不同质事物的比对提炼--—主观心理与客观环境的呼应对称。导演需具备文学美学音乐的深厚功底是不言自明的,也不仅是导演需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而是情感已将岁月的背景镕刻成脑海中清晰明澈的主观环境影像,因而得以在创作过程中摒息一切天才和经验,而完全浸淫遨游于作品的时代、人物的心灵及与此呼应的主观图像中。通过这种遨游,得以在现实的客观环境下进行更细腻更微妙的电影图像语言的自由创作。至于具体如何运用电影语言等专业性问题就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了。
以往学者结论,唯有美能直接予人以教育感化力量,而能实施这种教育的美的形式无疑是文学,因为文学相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更含有精神的、智的、亦感受的要素。然而我认为天才的影视作品(而非庸俗的取悦大众的),同样含有精神的、智的、易感受的要素,电影艺术形式美的综合使之具有更多的手段营建主观与客观的沟通,对主观产生更大的冲击力,从而使电影具有了不亚于文学的社会教育功能。
教育感化的功能源于美,美的前提是真,唯真产生情感共鸣,并上升到升华情感的美。因此首先是真、真诚,其次是技巧,或说真诚是最大的技巧。主观环境的设计营造一脱不开一个真字。我们经常看到这样可笑而劣等的作品:表现英雄就采用仰视镜头,表现悲剧死亡就用电闪雷鸣,表现人物心理的不平就用波涛汹涌,这些格式化的环境就像儿童的积木一块一块的可笑幼稚无法深入人心;要么故能玄虚极尽堆砌之能事,把一切模仿来的技巧都贴上,就像某些现代派画,存心叫人看不懂。说到底首先是意不诚。意不诚不足以格物、致知。
提息屏气、诚惶诚恐为的都是接近那个真!
艺术的主观源于(或趋同于)生活的主观。现实生活中环境随心变幻,空间之大,色彩之繁,可谓变幻莫测,所有的感动都有心自动去完成,可影片要用实在的环境(取材于现实,无法凭空)去暗示借代描摹心理的莫测实在是难啊!自然的写实手法不行,图解的解剖手法更走不到头。“真理并非可以用许多局部的真,和谐的穿插而成的。所谓真理,只是一般的真,全体的真。”这里势必又要引出艺术气质统一性的问题。
由主观环境的朔造烘托产生与作品心理、人物命运相和谐的艺术气质,这种气质自作品问世便是统一的、确定的。一次和一些朋友策划一台演出,从内容到形式谈了很多,大家都挺有创意,可却是令人感觉纷繁杂乱,你到底要表达什么,是专业技巧的堆砌?是学识感觉的炫耀?堆砌和炫耀在一切没有真正创意的艺术作品中泛滥。我举了个例子,就像一个人说了很多话,表情极丰富,服饰各式各样,可人们提想起他脑海里本能的是这个人的整体的特有的的气质,气质是人这件作品的统一。气质也是艺术作品应追求的“一”。 “一”辖花团锦簇、花样繁多的万物。
艺术同生活最大的不同在于艺术是先验的,生活是归纳的,生活可以五花八门没有结果,像一幅毫无选择的照片。而艺术的使命却是提炼。照片写实主义与照片主义的不同是它有选择,选择本身就是思考,而并非波普主义所说的完全的中立客观。否则艺术的目的性和存在性也必然落空。 艺术作品的气质统一诀窍在于对作品主观环境的设计与选择,多重环境的格调氛围在变化中统一,从而与人物变化中的心绪达成默契和谐。
今天,谎言欺骗在艺术作品中泛滥。一切优秀艺术作品应有高尚的气质,而平庸的作品要么感觉零乱分裂,要么歇斯底里大呼小叫,煽情却不动人,或充其量赚点廉价的临时的眼泪,格调市侩庸俗。追求高尚却没有取得结果,根源是意不诚,生活中的人能给人以统一的气质是人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掩饰说谎也是一种真实。但艺术作品中的谎言却会断送艺术的生命,因为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使艺术的先天使命便是提炼:提炼高度真实浓缩的社会人生,提炼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主观环境。艺术家必须小心翼翼的真诚,在提炼精神真实的前提下提炼艺术作品中以客观形式出现的主观环境,只有客观的主观环境使人感同身受,产生同情,谎言只能产生娱乐。真诚更不是一些庸俗作家在众人面前脱下裤子,完全照搬写实生活隐私,依是不真诚,因为遮羞布是人类目前为止或是永远都不可或缺的真实需求,不单指性的隐秘,人性中有很多的隐秘远甚于性的藏匿,(基于今天人们对性的认识,某种领域和程度上性的张扬在道德判断上是美的、可同情的),而人性的卑劣和可怜就不同了,它永远需要文学艺术作品以严肃的态度慎重处理的。否则要么是文学流氓加无赖,要么就是对观众读者不真诚,是在恬不知耻的说谎。(目前这种恬不知耻可是比比皆是啊!)在艺术作品里,遮羞布的挂法也是很有技巧的,尊重人性,尊重人性的庄严,尊重人对客观现实的真诚感受,还是意诚啊!
羅一写于2004年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